您好!欢迎访问宁波冠特制冷技术有限公司网站!
全国服务咨询热线:

0574-88086517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制冷循环器日常中应该如何维护?

制冷循环器日常中应该如何维护?

更新时间:2025-08-31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244
制冷循环器的日常维护是保证其制冷效率、温度控制精度及延长设备寿命的关键,核心围绕“清洁、检查、防护、规范操作”展开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:
 
一、工作介质维护:制冷系统的“血液”管理
 
工作介质(通常为防冻液、去离子水或专用冷却液)直接影响换热效率和设备安全性,是日常维护的核心。
 
介质类型与纯度控制
 
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选择介质:低温工况(如低于0℃)必须使用专用防冻液(需确认其冰点符合工作温度要求,避免结冰胀裂管路);常温或中温工况可使用去离子水(避免普通自来水的水垢、杂质堵塞换热器)。
 
禁止混用不同品牌、不同类型的介质,防止化学反应产生沉淀或腐蚀管路。
 
介质液位与状态检查
 
每日开机前观察液位计,确保介质液位在“最低”与“最高”刻度之间:液位过低会导致泵体空转、制冷效率下降,甚至烧毁循环泵;液位过高可能在升温时溢出。
 
每周检查介质状态:若出现浑浊、变色、有漂浮物或沉淀,需立即更换新介质(更换前需彻底清洗循环管路,避免残留杂质污染新介质)。
 
介质更换周期
 
常规使用下,防冻液建议每6-12个月更换一次;去离子水建议每3-6个月更换一次(若环境粉尘多、使用频繁,可缩短至2-3个月)。
 
二、清洁维护:避免杂质影响换热与运行
 
设备表面及内部关键部件的清洁,可有效预防堵塞、腐蚀和效率衰减。
 
外部清洁(每日/每周)
 
用干燥软布擦拭设备外壳、操作面板,去除灰尘、油污(避免使用酒精、汽油等腐蚀性溶剂,防止面板褪色或外壳老化)。
 
清理设备进风口、出风口的防尘网:每周拆下防尘网,用清水冲洗或毛刷清理(尤其在粉尘多的车间,需增加清理频率),确保散热风道通畅——风道堵塞会导致压缩机、风机过热,触发过载保护停机。
 
内部清洁(每月/每季度)
 
水箱清洁:停机并排空介质后,打开水箱盖,用软毛刷或海绵清理水箱内壁的水垢、杂质(可配合中性清洁剂,禁用强酸强碱),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后重新加注介质。
 
换热器清洁:若设备配备板式或翅片式换热器,每月检查其表面是否积尘、结垢——翅片换热器可用压缩空气(低压,避免吹弯翅片)或吸尘器清理;板式换热器若结垢严重,需按说明书拆解后用专用除垢剂浸泡清洗。
 
三、运行状态检查:及时发现异常隐患
 
通过日常运行中的感官观察和简单检测,提前排查故障风险。
 
开机前检查(每次开机)
 
电源与线路:确认电源线无破损、插头接触良好,接地线路可靠(制冷循环器属电气设备,接地不良可能引发触电或设备故障)。
 
阀门与管路:检查循环管路的阀门是否处于打开状态(若阀门关闭,可能导致系统压力骤升损坏泵体),管路接口有无渗漏(若发现介质渗漏,需停机紧固接头或更换密封件)。
 
运行中监测(每日运行时)
 
温度稳定性:观察操作面板显示的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偏差,若偏差超过±0.5℃(常规精度要求),需检查介质是否不足、换热器是否脏堵,或校准温度传感器。
 
声音与振动:正常运行时,压缩机、循环泵的声音应平稳无异响(如“嗡嗡”声过大、“咔哒”异响或剧烈振动,可能是压缩机故障、泵体轴承磨损或叶轮卡杂质,需立即停机检查)。
 
部件温度:用手触摸压缩机外壳、风机外壳,温度应在“温热”范围内(不超过70℃);若出现烫手,需检查散热是否通畅,或压缩机是否缺氟(需专业人员检测)。
 
四、规范操作与停机维护:减少设备损耗
 
正确的操作习惯能显著降低设备故障概率。
 
运行中的操作规范
 
禁止“骤升骤降温度”:设定温度时应逐步调整(如每次调整不超过5-10℃),避免压缩机频繁启停导致寿命缩短。
 
避免“过载运行”:循环泵的流量、压力需匹配负载设备的需求,禁止长时间超额定流量运行(可通过压力表观察,若压力持续超过额定值,需检查管路是否堵塞)。
 
停机后的维护(每次停机/长期停机)
 
短期停机(数天内):关闭电源,保持介质在水箱内(避免空箱导致部件氧化),再次开机前无需特殊处理,只需检查液位和管路即可。
 
长期停机(超过1个月):需排空水箱和管路内的介质(尤其是防冻液,长期静置可能变质),用去离子水冲洗系统后吹干;关闭电源,覆盖防尘罩,放置在干燥、通风、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,避免阳光直射或潮湿导致部件锈蚀。
 
总之,制冷循环器的日常维护以“预防为主”,通过介质管理、清洁散热、状态监测和规范操作为核心,可有效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,降低突发故障风险,延长其使用寿命。
宁波冠特制冷技术有限公司
地址: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布政东路367号森祥科技园5号楼
邮箱:2553933004@qq.com
传真:0574-88086502
关注我们
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:
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
了解更多信息